
9月1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仲宇先生应邀来到我司举办“《封神演义》与明代信仰世界”系列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题目为“斗法斗宝与明代法术史”,是系列讲座的第三讲。讲座由中文系黄景春教授主持,中文系石圆圆老师,陈冠豪博士后以及二十多位来自校内外的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
此次讲座从《封神演义》中最炫人眼目的斗法斗宝场面切入,探究小说中出现的法术、法宝及其在明代宗教社会中的原型,并以此深入到明代民间信仰背后的逻辑层面进行探讨。
讲座伊始,刘仲宇教授开宗明义,由中西方对“法术”一词的不同定义谈起,讲解了何为中国的法术,在道教中法术都源自于“大道”。随后,详细介绍了在明代社会所流行的汉传佛教和道教的法术,藏传佛教的密法以及某些邪法,指出这些就是小说中各类法术的原型,并由此延伸到了魔与妖概念的演变及其惑人特性。继而刘先生将小说中出现的法术分为变化之术、符咒与魇祷、杀伐三种类型,以杨戬“八九玄功”、“原型为六甲魇的钉头七剑术”作为典例分析,具体展现了道教“变化之术,何所不能”、“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的法术观念。接着,刘先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类符箓,根据各类法器上均印有符文,分析出符是法术得以施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小说中战斗场面出现的封山破洞、撒豆成兵等杀伐法术以及黄河阵、诛仙阵等阵法,刘先生认为其原型来自于现实宗教法术和战争阵法。刘先生将文中各类法宝分为天生神器、道术所成两大类,并着重介绍了以剑为主的法器在道教中的重要作用。
在讲座尾声,黄景春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封神演义》若以小说艺术标准来论自然算不得上乘,但若从宗教学角度看,其对我国民间信仰的影响不容忽视,文中的神仙形象甚至成为民间庙宇塑像的参照原型。刘先生通过《封神演义》与明代信仰世界、道教神仙谱、道教法术这三次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小说文本建构与民间宗教信仰之间复杂关系,溯源逐流,清晰明澈,引人深思。本次讲座后,本系列讲座圆满结束。期待刘教授将来对宗教法术做更多分享。
(供稿 王宇)